北京日報2018年04月28日記者 任珊
姓名:郭玉全
崗位:北京金隅琉水環(huán)保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黨支部書記
幸福說:成長為環(huán)保企業(yè)的技術工人,見證了生產環(huán)境和城市空氣的改善。
孫悟空在八卦爐里煉就了火眼金睛,郭玉全也差不多。
老郭見過的火可不僅是爐火,還有炮火。
1983年,首都水泥廠招工,這消息讓19歲的郭玉全欣喜萬分,“這可是6000人的大國企呀?!闭l料,被成功錄用后,郭玉全的滿心期待變成冷水澆頭。廠子位置偏,而且濃煙滾滾,到處是灰。郭玉全是水泥輸送工,他邊推水泥,邊委屈地想:“我就這樣干一輩子嗎……”
機會沒讓郭玉全等太久。
1987年,廠子在伊拉克參與的項目招工!當時,日本、美國、法國等都參與了該項目,生產線上用的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,郭玉全決定去闖一闖。
這一闖,就讓郭玉全見識了戰(zhàn)爭。
當時,正值兩伊戰(zhàn)爭,警報天天響?!罢◤椧呀浫拥綇S子里了,人直接從床上給震下來了?!爆F(xiàn)在回憶,郭玉全還心有余悸,可當時,他可不知道害怕,天天泡在窯外分解水泥生產線邊,掌握了生產線的工藝流程和設備操作原理……
兩年后,郭玉全回到廠里,崗位變成了看火工。
看火,是水泥生產線上的最核心工種,窯內熟料的煅燒情況全憑看火工的一雙眼睛。有限的空間、熾熱的空氣,每次趴在窯頭,郭玉全一看就是十幾分鐘,眼睛花了,他就休息一會兒接著看。四年的淬煉,郭玉全煉就了“火眼金睛”,憑借肉眼,就能判斷出水泥窯內的溫度、通風、壓力等變化。
隨后的幾年,郭玉全的崗位一直在變,機械維修、液壓、潤滑、鉗工、焊工……他幾乎干遍了水泥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種。
進入新世紀,清潔環(huán)保越來越受到重視。廠里開始轉型,革新工藝,升級生產線,燒水泥的同時,利用水泥窯協(xié)同處置污泥、飛灰、污染土,變廢為寶。
郭玉全從頭學起。由于是國內首條水泥窯協(xié)同處置垃圾焚燒飛灰的生產線,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,郭玉全和團隊用了整整一年,學習化工知識,生生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成功從飛灰中提取氯,制成工業(yè)鹽,提取率達到95%以上,飛灰中的二噁英和重金屬則高溫分解,固化在水泥中。但飛灰中的氯、鉀、鈉等物質如果超量,會影響水泥質量。郭玉全帶領團隊研發(fā)了一條預處理線,先期分離相關物質。2015年,又遇到難題,漿液沒法大規(guī)模分離處理。郭玉全他們連續(xù)觀察一個多月,根據鹽液的沸騰、析出、沾壁等情況,判斷是進料口管道存在設計缺陷。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——拆除設備!
查資料,跑廠家……郭玉全和同事三天跑了四個省市,終于研制出符合飛灰處置工藝特性的漿液分離機。
去年,飛灰處置二期工程投入試運行,兩條生產線年處置飛灰7萬噸,承擔了北京目前70%以上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置。從燒水泥,到處置飛灰,郭玉全和已70多歲的水泥“老字號”,一起浴火重生。
“天再藍一點、水再清一點、企業(yè)處廢技術更優(yōu)一些、環(huán)保人才更多一些……”郭玉全憧憬著未來,他確信,這樣的幸福生活越來越近。